在日前结束的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上,王小帅执导电影《地久天长》的两位主演包揽了最佳男女主演两座银熊奖杯,成为中国影史上首次达此成就的影片。此外,张艺谋的《一秒钟》、曾国祥的《少年的你》、王全安的《恐龙蛋》、白雪的《过春天》、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王丽娜的《第一次的别离》等影片也先后入围竞赛各个单元(后《一秒钟》和《少年的你》因“技术原因”宣布退赛)。
王小帅执导电影《地久天长》海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语面孔开始出现在三大电影节上,而三大电影节作为与奥斯卡金像奖同级别的世界顶尖电影活动,与中国电影渊源已久。细数世界三大电影节,品味各有不同,对中国影片的青睐程度也不尽相同。
演员王景春、咏梅分别获得 第69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演大奖
中国电影在三大电影节
作为三大电影节中商业性最强的戛纳电影节,早在1959年就已经与中国电影结缘,由田琛执导的《荡妇与圣女》成为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金棕榈奖角逐的中国影片。1962年,由李翰祥执导的《杨贵妃》在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优秀技术奖,这也是中国首部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此后的数年中,也有多部中国电影入围戛纳电影节各个单元,但相较另外两大电影节,戛纳一直是中国影人最难攻略的赛场之一。
张艺谋执导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1999年,导演张艺谋还因《我的父亲母亲》和《一个都不能少》两部影片的参赛问题,与戛纳电影节僵持不下。据传言,张艺谋本计划将送至戛纳参赛,却遭到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反对,称影片带有政治偏见,并建议替换为《我的父亲母亲》。最终张艺谋解释无果,决定将两部影片同时撤出戛纳,转投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最终成绩也十分优秀,《一个都不能少》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我的父亲母亲》获得次年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仅次于金熊奖)。
直至今日,成功夺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也仅有1993年由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入围次数少,空手而归几率高,可见中国电影并不那么对戛纳电影节的胃口。
威尼斯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则友善的多。创办于193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也是艺术性最强的一个,非常注重创新,推崇艺术,对年轻导演的包容性极强。1989年,侯孝贤凭借《悲情城市》拿下了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狮奖,成为首部获得金狮奖的中国电影。
陈凯歌执导电影《霸王别姬》
此后,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1992年)《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蔡明亮执导的《爱情万岁》(1994年),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2006年)以及李安执导的《色·戒》(2007年)先后夺得了最佳影片金狮奖,几十年来,中国影人在威尼斯电影节收获颇丰。
三大电影节的最后一站柏林电影节,就如德国给许多人留下的刻板印象一般,政治色彩鲜明,注重艺术与现实的结合,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最严肃的一个。柏林电影节也是中国电影的“老朋友”,在柏林电影节的历史中,获得金熊奖次数最多的亚洲国家就是中国。
张艺谋指导电影《红高粱》
中国的第一座金熊奖获得者张艺谋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第五代导演最应该感谢和怀念的国际电影节就是柏林国际电影节。1988年,《红高粱》获奖,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开始受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那次获奖可以说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亮相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此后,李安执导的《喜宴》(1993年)《理智与情感》(1996年),谢飞执导的《香魂女》(1993年),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2007年)以及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2014年)先后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熊奖,在其他竞赛单元也曾有许多中国影片满载而归。甚至可以说,是柏林电影节推动了中国电影的进步与变革,促使更多中国电影走进国际市场。
“艺术家的避难所”
纵览全世界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统领全局已成不争事实,如今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更像是一个保护电影艺术的群体,以传统欧洲文艺电影为核心,吸纳全球优秀的独立、文艺电影,藉此维持世界电影市场商业和艺术的平衡。
三大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认同,既源于内在需求,也源于中国电影的进步。在欧洲电影节体制的驱使下,发掘其他地区的优秀电影是必然行径,正如我们的北影节、上影节也会邀请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参赛一样。同时,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致使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中国导演也在不断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因此,三大电影节更无法忽视中国电影的存在。
导演王小帅
三大电影节离不开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也少不了三大电影节的舞台。客观来说,中国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尤其对于艺术电影而言市场十分有限,追求艺术价值的导演在国内市场行走也屡屡碰壁。三大电影节则给了这些艺术电影另外一条出路,一旦作品在电影节中入围、获奖,在获得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可能获得海外发行的机会,这是一次双向选择。现如今,中国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上的优秀表现也足以证明,这些中国电影人的成就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艺术价值不容小觑。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即便已经登上国际市场,中国电影的商业价值仍十分有限。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无论在任何国家,凭借艺术电影挣票房都像是天方夜谭。像去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水形物语》,北美票房仅有5740万美元,这已经是近5年来北美票房最高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而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本就不具备太强竞争力,即便是商业片,今年春节档最大黑马《流浪地球》其北美票房也仅有几百万美元。
中国的艺术电影境遇更为残酷,唯一入围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王小帅导演作品《闯入者》,2015年在大陆上映后仅有1.57%的排片率,最终票房也仅有1003.6万。残酷的市场告诉了我们,艺术性和商业性,无法兼得。
《地久天长》剧照
尽管如此,三大电影节和这些远征海外的中国电影仍然有着它们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年来,正是这些电影人和他们的作品,让世界上的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电影。在票房上,中国电影的确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赶英超美”,但是在艺术上,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从未输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