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设立“丝绸之路”影展单元;2016年将“一带一路”设置为国际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2017年15个电影节代表共同签订“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举办“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设立“一带一路”主题馆;2018年首设“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打造“一带一路”电影大师班、“一带一路”电影人沙龙、“一带一路”电影之夜……
从最初设立展映单元,到达成合作协议,再到签订合作备忘录,每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都在不断升级,而其中的“一带一路”活动今年更是以29个国家31个电影机构结成电影节联盟的形式,呈现了更实质性的进展。“一带一路”也成为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耀眼的元素之一。
近几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坚持不懈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从业者的交流,推进电影合作向更深领域发展,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机构和全球更多电影同行的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
29个国家,31个电影节机构签约
6月16日下午,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签约仪式,来自全球29个国家的31个电影节机构代表相聚一堂,签署了“关于建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备忘录”。
备忘录中,“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合作内容包含:“以电影为载体,增进各国之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以电影为载体,增进各国之间对人文风俗的了解和传播;推进举办各国电影在他国电影节或电影机构的展映等活动;推进各国之间电影节评委、嘉宾,以及展映活动嘉宾的互相推荐;加强各国之间电影制作、合拍和发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并推进签约方之间的电影信息共享机制。”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慎海雄,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等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现场,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是当今中国与沿线国家追求发展、实现全方位互利共赢的需要,既是经贸自由之路,也是文化交汇之路,电影作为最大众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展现国家文化,浓缩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一带一路国家之间连接情感,传承友谊的重要文化桥梁。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期致力于电影国际合作交流,是各国电影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各国电影人加深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平台。
于秀芬表示,此次签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将建立起共享机制,互相推荐影片进行展映,互相推荐电影人担任评委及大师班、论坛嘉宾,共同推进电影合拍项目,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共谋发展。
现场,来自29个国家31个电影节机构代表集体上台,在备忘录上签名,一致同意建立电影文化交流合作联盟,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相推荐影片参加展映,推荐电影人担任评委及大师班和论坛的嘉宾,推进电影合拍项目等。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表示:“参与联盟的都是各个国家最出色的电影节。未来我们将互相举办影展、推荐评委以及推动电影项目的合拍,成员之间也会有更多相互的交流。”
电影文化圆桌论坛
互学互鉴、共谋发展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如何加深现有合作?联盟还存在哪些更丰富的合作方式?
6月18日,“一带一路”电影圆桌论坛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来自“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代表,从各自的角度,集思广益,探讨了联盟的发展策略,对各国电影文化的交流进行了展望。
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视中心主任傅文霞提出,明年可以针对某一个主题,请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电影来挑选进行主题展映。各国也可以带合拍片项目进行交流推广。
印度孟买电影节的艺术总监斯姆里奇·基兰表示,“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签约之后,能够更好地加强合作,能够了解各个国家的电影节都有哪些创新的做法,有哪些合作机会可以进一步的探索。
纽约亚洲电影节副主席斯蒂芬·克莱明则表示,他们目前做的事情就是向更多的北美媒体介绍中国现代电影的宽度和广度,介绍中国的演员和导演,让保守的北美媒体对中国电影有更好的了解。
那么,不同国家之间的电影交流是否会有文化上的隔阂?开罗国际电影节副艺术总监艾哈迈德·沙基坦言,文化差异很容易消除,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新鲜文化。此外,在语言的交流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通过电影文化的交流,最后促成本国电影走向国际,并且让其他国家的电影也能够在本国上映,这是“一带一路”电影联盟成员国共同的心愿。
对此,格鲁吉亚国家电影中心国际关系部总监戴维·瓦沙泽认为,电影节本身就是很好的载体,希望能够把格鲁吉亚的电影带到中国上映。
“一带一路”电影人沙龙
用小视界展现大世界
在讨论了电影节之间的合作模式后,如何通过作品架起各国电影人沟通合作的桥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人接下来需要探索的。
在6月20日举行的 “一带一路”电影人沙龙上,嘉宾就以上话题展开了新的探讨。
格鲁吉亚导演、编剧扎扎·卡尔瓦锡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民心相通,电影可以将这些国家串联起来,而创作者,就是“穿针引线”的人。
卡尔瓦锡表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是生活在天地之间,如果电影拍出了真实的情感,那么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世界观的人,都可以看懂,也会被吸引。他的作品《少女娜姆》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展映与评选。影片没有过多的台词,卡尔瓦锡认为,台词容易让不同国家的人产生误解,而画面不会。
该片主演、自称爱看王家卫电影的马丽斯卡·迪垭萨米兹也来到论坛现场,这位非职业演员在《少女娜姆》中奉献了自然、纯净、未加修饰的表演。卡尔瓦锡表示,选择非职业演员,是希望可以给观众真实的感受。
爱沙尼亚导演、编剧苏勒·吉度斯表示,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爱沙尼亚的电影学院读书,他们学习了专业的技巧,也拍摄了很有意思的短片。因此在他看来,各国间关于电影的合作本身就存在。
怎样的题材和故事更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拍?
埃及导演艾哈迈德·埃默坦言,寻找各自国家中存在的中国元素,也许是合拍片可以尝试的方向。
埃默曾在埃及的一个小村庄遇到了一个中国人,这个村庄用他的话来形容,是“小到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这个中国人了解了埃及人的生活习俗,知道埃及女孩出嫁时,娘家都会用很多衣服作为陪嫁,他周一至周五到村子里制作衣服,周末回到城镇陪伴家人。
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并保持着沟通。埃默认为,这个中国人可以作为电影角色的原型,做电影层面的探讨。
从事了20多年国际联合制片工作的耐安表示,自己也会积极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制片的项目,也很期待和当地的新导演进行合作。
“一带一路”电影展
感受到沿线国家电影文化的多元
黎巴嫩电影《迦百农》主创与观众见面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可以把更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尽收眼中,感受到“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文化的多元、精彩和丰富。
在影片征集的过程中,共有来自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369部影片报名参赛、参展,这一数据比去年有了增长。电影节从中选出154部“一带一路”影片列入各展映单元。
其中,“一带一路”电影展映单元囊括影片26部,来自26个国家。
中国影片《柔情史》,埃及影片《不要吻我》,格鲁吉亚影片《少女娜姆》,印度尼西亚等国拍摄的《亦真亦幻》,意大利等国拍摄的《我的女儿》,波兰影片《平安夜》,俄罗斯等国摄制的《心律失常》,土耳其影片《蝴蝶》等8部影片入围了“一带一路”电影周最终的评选,角逐“最受关注喜爱影片”、“媒体关注影片”、“媒体关注电影人”等三项荣誉。
中国影片《柔情史》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自剪辑的电影处女作。作为华语电影中少有的描绘母女两代人生活和情感际遇的现实主义女性题材,《柔情史》已屡获殊荣,此次是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片。
“一带一路”大师班邀请了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并放映了她刚刚摘得今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的新作《迦百农》。电影用真实感十足的镜头与以小见大的故事,展现出黎巴嫩社会的残酷一面,并对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问题进行反思。
放映后,这位阿拉伯电影人与观众分享了拍摄《迦百农》的经验,她的电影母题,以及在创作中一直追寻并尝试讲述的故事。
此外,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板块设立了“一带一路”主题馆,旨在为国际来宾搭建平台。来自13个国家的20个电影委员会参与其中,向中国影视制作发行公司和其他市场来宾介绍各自国家相关的合拍政策等信息,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文化底蕴,带动其电影文化的推广。
来源:中国电影报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甘肃文交影视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