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新史》中,作者写道:“丝绸之路这个词甫一出现就被看做一条商旅往来不断的笔直大道,但实际上从来就不是这样。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从来没有发现过一条有明确标识的、横跨欧亚的铺就好的道路。”对这一误会的澄清,起码帮助我们明白以下两个事实:首先,丝绸之路上的各个聚落大多以农业而不是商业为生,人们基本上只在出生地附近生活繁衍;其次,只有当战争和政治动荡到来时,人们才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这些“外来者”为彼此群落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和语言,生活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的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在文明之间的传播、传译和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和文化构型做一个简单梳理不难发现,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外延何其接近。而在地缘政治和文化构型中重新理解“丝绸之路”古往今来的诸多同质基因,将加深我们对“一带一路”理念“双边”关系和“多元”机制的认识。因此,这种理解必须建立在一种“跨文化研究”1的观念视野之上,也必须建立在对“文化间性”2 的充分认识之上。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将文本的历史视角与研究者的当下视角进行融合,就克服了我们和他者各自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了“跨”文化的更大视域。也即,要将自我的本土性和地方性视角与他者视角不断地融合,进而在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更加复杂的互动性设想。
基于以上研究视角和论证假设,针对新媒介时代中国“一带一路”电影的“新机遇与新使命”3,我们将会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一带一路”战略是双边的,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呼吁中国电影“走出去”也应该支持必要的、与电影相关的多种资源“引进来”;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诱惑力或可为今后的多种电影合作模式提供更多可能,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也应当做好受众国家的市场、文化分析;互通的叙事基因显然和历史上“丝绸之路”为我们遗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休戚相关,而这些文化基因将成为我们沟通彼此地缘政治问题的新途径。
与电影相关的多种资源“引进来”
新华社于2015 年3 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愿景与行动》,4 由此,电影正式被纳入“一带一路”战略方针。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等手段,推动国产优秀电影作品生产发行、放映和“走出去”,还颁布了《关于奖励优秀国产影片海外推广工作的通知》等相关利好政策。对此,不少人士都将“一带一路”视为助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历史新机遇。
无疑,“一带一路”理念中涉及的大量沿线国家以及具体实施步骤5 已经为中国电影打入国际电影市场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理念也必然在“民心相通”的互利共赢目标中为沿线国家带去有益帮助。然而,我们在与电影相关的多种资源“引进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认知提升空间。
在传统中国电影人的思维里,“地方保护主义”一直是保障本土电影发展的主要策略,而实际上,以质量来提升中国电影才是促进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其中显然离不开对其他国家电影经验的多方借鉴,尤其是在如今各国之间互联互通的全球化语境下,技术的、艺术的、体制的等各个方面的经验互动更是显得尤为必要,而“电影国际合作”6 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合作拍摄,一方面,通过合作拍摄,我们可以习得国外优秀团队的科学经验,熟悉电影发达市场的工业运行体系和运行规律;另一方面,国际间的合作也是国外电影企业入驻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渠道和方式,更是对中国本土电影的一种冲击、刺激和带动。正像《2017 中国电影产业报告》中指出的,“目前我国参与的合拍片多数仍以资本合作为主,创作团队的合作仍不是主流。中外合拍尤其是中美合拍在未来将是一种很好的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模式,尽管仍有文化差异、市场差异、政策差异等存在,但是通过更多的深度合作,将对中国未来的电影人才、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提升有推进作用”7。2016 年,中美合拍的《功夫熊猫3》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该部电影从前期的故事改编到后期的制作,都是双方共同合作的结果。在细节方面,中国元素也得到全面升级,无论是服装、场景,还是中国房屋的材质,都做得接近原汁原味且更大程度上融入了颇具中国风的水墨画元素。中美双方的此次合作,尤其是对好莱坞技术的“引进来”,使得中国元素得到加倍彰显,并且有效传播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功夫熊猫3》可谓是2016 年合拍片的一个亮点。
此外,《长城》合拍模式的启示意义也是不容小觑的。必须强调的是,《长城》是一部高概念化的电影,在电影工业体系下,导演的权力被大幅度限制,在此,导演首先要考虑的是这部电影是否合乎好莱坞工业标准,其次才能考虑中国元素的包装与营销。所以,《长城》外化于形的样态(出品、制作、特效、演员、编剧、故事)看起来几乎全是好莱坞模式的,这样的目的是在于首先要保证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从电影艺术与审美理想等角度看,《长城》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从电影产业角度来看,将好莱坞编剧、美国超级明星“引进来”的跨文化思维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给予肯定的。《长城》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双语对白使西方话语体系直接在电影中呈现,进一步贴近了国际观众,一定程度上也承载着中国电影海外文化传播的部分责任,算是迈出了以“中国故事”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步。如果说“2002 年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产业链扩展的先河,那么《长城》可以看作是借助国际资本,开拓中国特色泛娱乐产业的一次大胆试水”8。
《长城》
中国电影市场的对外诱惑力及可能性
2016 年6 月8 日,好莱坞魔幻大片《魔兽》早于北美市场两天在中国上映,最终票房显示,其全球4.3 亿美元的票房中,89% 来自海外市场,这其中,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中国。此外,相关数据显示,“《魔兽》投资成本1.7 亿美元,国际市场需要5.5 亿美元才能够收支平衡;由于北美市场不给力,中国市场至少需要3 亿美元票房,才能平衡投资。中国市场最终收入2.21 亿美元票房,还好有衍生品以及网络授权等相关收入补充”9。
虽然《魔兽》的“西方不亮东方亮”不能以一种成功案例作为今后电影的借鉴,但却充分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的成败对于全球电影业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可以想见,未来为了“讨好”中国电影市场,以往零星植入的“中国元素”将成为世界电影的“新母题”,进而,在此语境下展开的新合作,或可为中国电影的样态带来新可能,也即,在充分借鉴电影强国理念和技术方面所具备优势的同时,更加着力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8 年,《巨齿鲨》的上映刷新了中外合拍电影的票房纪录。该片于2018 年8 月10 日在中国、北美同步上映,在中国内地上映前三天分别拿下1.06 亿元、1.13 亿元、1.22亿元票房,首周末票房为3.47 亿元,在北美4118 家影院上映,首日票房1650 万美元,此外,《巨齿鲨》首周在全球也收获颇丰,电影在北美之外的41 个海外市场同步上映,首周末收获9700 万美元的票房,并成为其中29 个海外市场的周末票房冠军。可以说,《巨齿鲨》是中国电影合拍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这主要也是指,电影是于小说出版二十年后,在包括华纳兄弟和引力传媒等中国影视公司的牵头下,才最终得以拍摄。二十多年间,电影几经夭折,可以想见,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诱惑力和潜力为这个“美国叙事”提供了足够的实践空间,同时也令“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在全世界的传播成为了可能。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电影公司尤其是好莱坞一直都在努力收集这个市场的密切信息,迫不及待地要接近、熟知这个市场中的观众和趣味,以便有目的地开展对象性的电影生产。相反,作为局内人的中国电影市场本身却好像并不怎么在乎对自身以及他者市场的深度调研,或者说,那些显见的数据报告并没有引起我们深究数字背后机制的足够耐心。譬如,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电影大数据白皮书·2017》“中国电影观众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电影的认知分析”(输入分析)中的相关数据显示和《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和接受效果》10(输出分析)这一调查报告进行对比则发现,只有30% 多的受访者对电影的三个基本层面——故事、演员、制作持相对积极肯定的态度。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电影总体接触状况不佳,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不感兴趣,说明中国电影在相关区域影响力欠佳”11。例如在《2017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指出,“与往年一样,从各国电影在韩国公映的情况来看,中国电影未能显示出影响力”12。再比如,“一带一路”电影《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13虽然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并刷新了中国“春节档”电影的新民俗气质,但是仍遭到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的诸多批评和吐槽。所以,在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电影产品仍然主要聚焦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的探索进展仍缺乏”14。
对此,笔者曾多次倡导 “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并呼吁要将之提升为国家战略。因为只有从战略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效地开创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新局面,应对全球化的新挑战。15 可喜的是,在2018 年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数字丝路背景下的电影创作与国际传播论坛”等特色论坛的设置已经显示出大数据的支撑将会更加有利于对传播对象的深入调研,也将为更加精准地促进国际合作,尤其是为国际传播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 不仅在一个月内收获38 亿多元票房,更在世界各国赢得了普遍好评。例如澳大利亚电影网站(Flicks.com)的相关影评称,电影在惊险刺激的情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和忠诚等美德,这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大片里难得一见的价值观;《纽约时报》也提到,虽然影片的英雄以中国人为主,但也表现出地球能幸免于难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实,《流浪地球》能够有今天,正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化转型,而《流浪地球》也正是在中国科幻想象力、电影工业体系及其技术水平、能力与中国“综合实力”的合力下形成的。显然,电影的获赞说明了中国传统叙事观念的时代可塑性与潜在的巨大认同空间。
从目前的种种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诱惑力的确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更多新可能,但中国电影的长期、国际发展需要大数据做支撑,更需要田野调查为手段;只有大数据与田野调查相互映证、相互匹配,我们才能对未来有一个更加切合实际并且符合规律的认识、判断,在此基础上确定更加有效的发展方案和策略。更重要的是,或许我们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变数、困难乃至跌宕起伏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我们才会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实现螺旋式上升。
《巨齿鲨》
丝绸之路与互通的叙事基因
熟悉中国电影发展的人都知道,“新丝路”的沿线国家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关联早已有之。而近些年来,中国与世界电影的关联也愈发明显。如果我们对那些深入人心的影片稍作回顾,便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当中总有一些能够被中国和其他国家共同享有的叙事基因存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些互通的叙事基因,才唤起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与记忆。
2015 年,《天将雄师》开启了“一带一路”电影的先河,影片在兼顾中西方不同受众人群接受习惯的同时,更将电影镜头聚焦于世界共同的理智和理想,也聚焦于人类共通的人性和人情。此外,《大唐玄奘》的导演霍建起讲到,当地民众也非常熟知并非常喜欢玄奘,就连当地小学生的课本里也有关于玄奘的故事。2017 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联合拍摄了第一部电影《音乐家》,影片讲述了冼星海20世纪40 年代深入哈萨克斯坦并和当地人民结下深厚友谊的一段经历,而另一部“丝路”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也已经由最初的酝酿阶段投入到实际的摄制过程,该片以纪录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塞尔维亚这样一个坚强的民族。同时,在2017 年于成都举办的“金砖五国电影节”上,由贾樟柯牵头、五个国家著名导演共同执导合作的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引起了广泛关注,来自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和中国的人们分别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谚语故事将对时光的感悟串联在一起,我们将会发现,世界各国的人们正在为这共同的主题而努力,并且有着共同的感受和思考。
今天,从走出去的《天将雄师》《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到引进来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从讲述历史上“丝路”文明的过去故事,到关涉现实题材的全新叙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诸多互通的情感基因,例如由上述影片传递出的民族间的友谊、不同地域景观里人文人情的交流等。此外,不同的文化样态,也使“一带一路”国家间存在着更多叙事沟通的可能,譬如《功夫瑜伽》就将中国功夫和印度瑜伽有效地融合,在实现不同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叙事理想的同时,更使得不同国家独有的文化叙事基因得以彰显。这显然和历史上“丝绸之路”为我们遗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休戚相关。
其实,因循“文化间性”的逻辑依据——差异哲学、他者理论、视域融合和交往行为理论和其特性旨归16,“一带一路”的“跨文化研究”意义本就该成为沟通当前彼此地缘政治问题的新途径。因此,历史上“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为我们积淀下来的异质文化皆应该作为我们如今进行电影创新叙事生产和创造性资源转换的能量供给,也应该成为我们如今所说的“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的理论支点,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话语阐释空间。
《功夫瑜伽》
2017 年,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郑重承诺:“‘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17 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走出去”战略的升级版。“走出去”的核心在于中国视野的世界战略,而“一带一路”实则代表了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新世界观,它因而也就成为了一种为全世界所认同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上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更多地区的响应,“一带一路”已然成为了世界多边主义的一面旗帜。显然,这其中的合作不仅包括显在的经济交往,也必然关涉国家间文化、政治的交流,而电影的联通意义自然不容忽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政策上的向导,以上种种分析都应当成为我们对中国“一带一路”电影内涵与外延的进一步思考,毕竟,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不能依托每年的几部“爆款”影片来支撑,而只有正确理解“一带一路”的极广涵义,并将“一带一路”当中合作、共赢的交往理念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新世界观渗透到每一部电影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当中,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